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守护散文的品质守护散文的品质 20XX 年岁末,我读到了陈超君的散文集《你是生命哪味药》。掩卷之时,感觉像喝了一杯清茶。是的,这本集子不会让你夺魂摄魄地读它一个昏天黑地废寝忘食,走进它,你不会被卷进惊涛骇浪,读它的感觉如旭日海滩上拾一个贝壳,又拾一个贝壳,黄昏漫步枫林中捡一片落叶,再捡一片落叶,一切都与作者在文章中的姿态一样,轻轻地拾起,全无刻意,淡淡地放手,随风飘去,留下的只有味道——那种一再回味、一生一世品尝不完的味道。 或许因为挑剔,我对于近几十年来的散文集一类文学作品一直没有多少好感。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散文既是随意率性而为,又须触动人心底那一泓深潭。随意率性把散文定位于非虚构的世界,游历纪行、绘景状物、记人记事皆实有其在,不可虚拟,做到这一点本不是难事,难在这些所见所闻须透露出某种动人的情思,何所思,何所悟,何情凝注于八荒之内万仞之上,何意荡漾于俗世万物悲欢离合之间。有道是,烟霞写精神,草木见真情,杯水风波日月长,柴米油盐有景深,散文之难,难在见精神,尤难在俗常中见精神。如是观之,几十年的散文创作,能见精神性情的篇什不能说没有,但多是大处着眼之作,这些作品标举着启蒙精神的主题,对于历史、文化、人性的大反思在这类散文中延展着它的触手,不过,耐看的往往只是那些小处落墨小中见大的题材,不少大题材反倒未尽如人意,甚至令人难以卒读。我以为,这是因为题材求大的取向与散文的特征不合。散文的魅力常出现在那些人人都会经历、人人都有经历的视域内。在这一点上,三毛、余光中等台湾作家的作品颇得其要,他们的散文常取材于平凡的身边事,而在淡淡的叙说之中书写出一些个令人会然一笑或者心头一动的感触来。三毛们的登陆与八十年代“个人的觉醒”的焦躁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结,随着九十年代的精神悬停症候,这类书写个人感悟的散文竟成了一种精神诉求的不大不小的填充物。冲决压抑和束缚的感性狂欢在自由的散文中找到了泄洪区,各种境界各种成色的随感、回忆、杂谈、游记、小品文呼啦啦涌进人们的阅读视线,抛弃了先前那种“伪圣化”的枷锁,新散文肆意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地宣泄着转型期人们的种种期望与思索、不满与郁闷、经历与记忆,散文回到了人们身边,回到了人们熟悉的朱自清、周作人、鲁迅、林语堂营造的那种随意、自由、率性的格调中,回到了俗常的视线和平等交谈的话语氛围中。此后的散文创作似乎尽数转身,向小而淡的题材看齐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