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物词语的文化意蕴世间万物, 芸芸众生, 人类同动物相依共存, 构成了丰富多彩 的大千世界。为感知、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 人类习惯于把对事 物的认识投射到动物身上,因此 , 人类语言中充满了动物词汇。动 物词汇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沉淀并记载着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体现着说话者的情感态度, 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本 文从动物词语的产生、动物词语的联想意义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等方面, 体会其文化意蕴。一、从动物词的产生看其文化意蕴1. 生产劳动方式劳动创造了世界, 也创造了语言。在远古畜牧、农耕时代, 中华民族就开始以牛为运输工具(牛车 ) 、以牛耕地,因此 ,牛在中 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语中 , 以牛为喻体的习语多不胜数。“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是牛的典型特点, 用“孺子牛”、“老黄 牛”等比喻终日劳碌、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牛,脾气 倔强 ,力气大 , 用“九牛二虎之力”、“牛脾气”等词语描绘人的 力气和执拗的性格;割牛用的牛刀比较大, 所以“牛刀”就成了 “大材器”、“大本领”的代名词, 形成了“牛刀小试”、“杀 鸡焉用牛刀”等生动形象的文化词语。汉语中关于牛的词语较多 如:你真牛、牛角尖、吹牛(比喻说大话)等。2. 自然环境古代汉民族在农业文化中生长, 把人与自然看成是和谐统合的整体, 人们通过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来感知、理解自然生机, 产生情感、经验、意志与思想,汉语词义中的象征与意象生动地记录了汉语喜用动物比喻事物的习俗, 汉语中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歇后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形象化的语言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如:兔死狐悲,比喻哀伤同类的死亡;守株待兔,喻指守旧规矩而不知变通之人终将招致失败;兔子尾巴一一长不了;猪往前拱 ,鸡往后扒一一各有各的门道。可见, 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朦胧认识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神话传说中, “龙”与“凤” 的记载与神话传说, 可谓丰富多彩, 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始祖皇帝乘龙上天的神话传说, 使“龙”成为皇权的象征, 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 , 所用之物被称为“龙椅”、“龙袍”等; “凤”又称“凤凰”被汉民族视为吉祥的神鸟, 古人认为如果出现凤, 就 是时代呈祥、国家将兴的吉兆, 同时凤又是高贵的象征, 在中国封建社会 , 凤代表皇后, 与皇帝相配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