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散文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散文 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 4 辑(宁波出版社 20XX 年 4 月出版)、第 5 辑(宁波出版社 20XX 年 12 月出版)有四本散文集,分别为余姚方其军的《古境思旅》、慈溪潘玉毅的《纸上红尘》、宁海杨小娣的《这一片风景》、慈溪岑玲飞的《卸妆》。四位散文作家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书写对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话语场,都有了文体的自觉意识。拥有属于自己独立的话语场,是造就个性化文学世界的第一步。当然,作家建构文学世界的成熟程度和丰富程度\容纳人类核心价值和历史内涵的品质和量级,作家调取话语场资源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决定一个作家能否成为优秀作家。曹雪芹的“大观园”,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都是文学上特别的话语场。我首先欣赏四位作者营构个性化话语场的努力,四本散文集呈现出鲜亮的地域文化特色,立足本土展开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个人与社会的对话,日常生活与艺术境界的对话,个人心灵与人类情怀的对话。 一 方其军游走于以余姚为中心的古老文化遗存,在古境中放飞思想和情感。这是一个能够“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写作空间,面对河姆渡、田螺山、大运河、阳明故居、状元楼、白云寺、沈园等文化遗迹,书写对象“自带”厚重的文化意味和沉甸甸的历史内涵。如何打捞这些文化记忆,如何建立古境与今境的有机联系,成为这种书写能否成功的关键。值得庆幸的是,方其军找到了一种体验方式和表达方式,站在“今日的立场”上,重新讲述古境的历史故事,阐释古境意义和价值,抒发具有个性化的“幽古之思”。潘玉毅集中于书写“红尘”,或隐或显地表露出一种“出尘”的念头。拿到《纸上红尘》这本书,我有点惊诧,聚焦于书写“红尘”可不容易,没有“超凡”之心,没有涤荡俗世雾霾的本事,一般人不敢用“红尘”这个词。读罢第一篇《永远的永和九年》,我在文末写下了一句话:精彩的永和九年,有一股魏晋文人的艺术气息激荡于行文中。相对于方其军以余姚古境为中心的话语场,潘玉毅书写的地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空间要开阔一些,有俗韵,有山水,有物语,有思悟,然這些俗、山水、物、悟,都有着明晰的文化地理空间,那就是以“故乡”为中心的江南,这“故乡”既是“身体”的故乡,如横河老街、屯溪老街、上林湖、南国的雨,更是潘玉毅的精神“原乡”,他对魏晋文人雅集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