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案例背景 《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提倡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究出新知”。新课改精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进展为本。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育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只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制造这些条件”。我们的讨论主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主题的确立来源于对朋太琴老师一堂青年老师赛课后的思考。 二、案例实施过程 (一)教学实践,引发问题 朋太琴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无论是个人素养,还是教学方法,都表现不错。她为这堂研修课做了精心的准备。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设计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以“对称现象”为主线,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沟通,总结等活动。利用“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一结合点,组织学生开展解决问题的探讨讨论,达成三维目标教学,落实“四段六步”双主共学,让课堂走向卓越。 就这堂课朋老师进行了 2 次试教,在两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对称现象”掌握得很好,但整堂课的教学气氛过于活跃,老师期待的高潮此起彼伏,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缕缕有很多的思维碰撞。虽然第二次试教比第一次试教效果较好,但在两次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很高,但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教得很辛苦。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观察分析,集体反思 为什么这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老师教得很辛苦?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开展了多次集体研讨,讨论过程中本年级组老师和上课老师各抒己见。开始时有的老师认为这并不是教学设计上的问题,而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问题;有的老师则发现,这堂课上所出现的问题正是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碰到过的困扰。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备课组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讨论,甚至老师对一个问题的提法,对小组讨论的说明,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随着讨论的深化,问题开始集中、开始显现: 1.教学主线设计不够明确,老师对课堂教学没有整体把握,体现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