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新课改呼唤校本实践新课改呼唤校本实践 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带给了老师们许多惊喜和思考。五年多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给我的感受是:新课改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在改变着老师的教学生活。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新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环节相脱离 进入新课改,培训在所难免,但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相比,新理论、新思想显得是那样的弱不禁风。先说学生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观念,可实际呢?许多老师仍然是课堂的统治者、是主角。“互动”仅表现在教案上和嘴上。再说教材观,“教材就是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些道理也只烂熟于口,许多老师仍迷信教科书,视手头的教科书为绝对和唯一的范本,丝毫不作任何生发,更谈不上制造性地使用教材,造成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背离。 二、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新课程改革,与我们国家二十多年前的经济改革有相似之处,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新理念和新课标相对于我们广阔老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显得甚是遥远,形影不离的“教参”一下子束之高阁还真是不习惯。于是,老师们便趋之若鹜,力图从形式上走进新课程,以致最终走向了极端。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所提倡的,是新课堂的标志之一。时下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分小组喧闹讨论的场面。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进行有效探究。然而,据笔者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许多表现,盲从的多,争辩的少,附和的多,投入的少。有些合作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些合作仅是优等生代表着“集体的智慧”;有些甚至是耗时的“作秀课”。在我们“喧闹”的合作课堂中,一些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合作学习正泛滥于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形式上的合作就是无效合作,更谈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媒体运用缺乏实效。网络化的时代,多媒体进入课堂是大势所趋,老师们都在力求与时俱进,强化现代意识,掌握和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可是,有些时候多媒体成为表演的工具、装点的门面、炫耀的资本。公开课没有多媒体上不了档次,老师不点击鼠标形不成特色,课堂上听不到音乐的伴奏声没有了气氛。这种形式和内容两张皮、只图喧闹不顾效果的做法,显然违反了形式与内容统一、手段为目的服务的辩证思想。 廉价的表扬华而不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