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议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物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指导浅议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物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指导 摘 要: 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对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物理课程的功能得到调整,引起教科书、老师教学实践、评价功能等诸多变革。在素养教育不断深化推动的今日,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设计,从而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值得每一位老师深化探讨。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理论 物理教学 有效性 课堂是师生表演的舞台,更是学生进展与成长的舞台。教学设计是剧本,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进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具体表现为:注重全体学生的进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怀科技进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在课堂这个促进学生进展的舞台上,老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呢? 一、根据“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设计应该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源于生活,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许多生活现象都蕴含深刻的物理道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知,往往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因此,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合理选择与整合生活现象,即创设与教学课题密切相关的物理情境,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氛围中观察,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 生活现象纷繁复杂,老师在进行新课导入设计时应该呈现典型生活现象,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展示的生活现象既要有鲜亮的针对性,又要简洁快速地进入本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要“学什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掌握自己学习和进展的主动权,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案例一:在教学“力与运动”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用力推自己的凳子运动,手不用力后凳子就停下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