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漂泊心灵的寻根之路漂泊心灵的寻根之路 【摘要】伴随着留学热潮的持续升温,海外文学创作文本中的留学生形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从中西文化冲突和交织背景下,留学生文学群像的心理状态入手,深化分析处于文化沟通与碰撞漩涡之中的留学生形象在时代背景下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嬗变和历史变化的轨迹。 【关键词】交织 冲突 母体文化 异域文化 行进到本世纪初,有关留学生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呈现在读者面前。探究这些体裁不一、形态各异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仅反映的人物形象丰富丰满,同时许多作品在不同的角度也各有突破。留学生形象作为一类独特的文学形态,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特别的时代产物,留学生文学的创作态势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特别的人文精神嬗变和历史变化的轨迹,既体现了内在文化资源的“多质”,又存在着外在形态上的“多元”。通过对近几十年来当代文学中留学生形象创作的思考,不难发现,留学生形象中既蕴含与生俱来的母体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又散发着异域文化比如说西方文化的气息。不同特质的文化交织在纷繁复杂的留学生生活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如何成功地塑造“多质而多元”的文化品行和特别文化心理的各类留学生形象,成为不少作家和学者孜孜不倦的探讨的问题。 一、文化碰撞下的迷茫 人们对留学生形象的了解认识,开始于於梨华“留学生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作家对留学生在多重文化夹层下的挣扎的关注和思考,并试图传达他们身处异国他乡、无依无靠而产生的一种“无根”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这些留学生去国离家、背井离乡,在从风俗人情到社会文化都与故土完全迥异的异国他乡,常常受到挤压和排斥,被迫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缺乏归属感而沦为精神孤儿。这类形象充分表现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主人公牟天磊说:“没有具体的苦可讲……那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一种感觉……我没有不欢乐,也没有欢乐”,这是一种作为“边缘人”“无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根”的迷惘。留学生们“漂”在异国的主流社会之外,往往做出成就也很难得到认同;远离了传统文化土壤,又不被异国文化所接受、融合,那种失落感难以避开。比如,牟天磊就觉得,“不管你个人的成就怎么样,不管你的英文讲得多流利。你还是外国人。”树叶离根的苦闷和时时泛起的乡愁,促使很多像牟天磊这样的留学生回到了家乡。然而,回到故土却产生了难以解释的失落,家人的想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