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进展的几点探究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进展的几点探究 【摘 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问题,即构建主义教育观念和客观主义教育观念的实质,进行简单的分析。主要从我国与西方的社会文化心理、教育思想的差异、传统的思维形式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课程与教学论 “本土化” 进展的原因以及进展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教学论;本土化;进展 1.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进展的原因 从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进展的各种争论来看,不仅是有关于教育观念的争议,也有关于教育体制的争论。虽然对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进展的争论不断,但可能正因为是这种深层次的分析,才为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进展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1.1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但是本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本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西方重视思维的抽象性和发散性,在我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中比较注重经验性思维,这就制约了创新性思维的进展。要想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革新思维方式,并进行话语系统的重构。“应试教育”向“构建教育”的转换,要求老师对文化的观念进行深层次的调整,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1.2 中西方教育思想生成机制的差异 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社会人文土壤的问题。教育改革与进展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在民族与国家转型的同时也会发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并且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在社会变革之前,这是教育进展前导性与先行性的体现。新的教育体制的构建,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的思想和理论,必须是建立在本国社会文化基础上的思想与理论。我国新课程的改革,要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使教育理论的进展达到一定的高度。目前的教育改革理论很难超越时代的局限,所以,还需要一场当代的教育改革去培育新课程改革中所需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理论和观念,这样才能确保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1.3 中西方社会文化心理差异 在关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一些教育理论中,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土壤生发的教育理论的产生主要是在教育体系与制度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并带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教育的根基不稳,国民的整体素养有待提高,并缺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新课改明显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心理差异。所以,用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西方文化协调注重社会本位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