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雍正六年( 1728 年),护军参领郎坤向皇上递了一份奏折,结果倒了大霉,遭遇“革职,枷号三个月,鞭一百发落”的严厉处臵。他犯了什么大错?奏折中有句话“明如诸葛亮,尚误用马谡”,坏就坏在这:“援引小说陈奏”。在奏折里为什么不能提小说?因为小说是当时的重点打击对象,皇上带头不喜欢,郎坤不触霉头才怪。清廷反感小说并非无因。有清一代,禁毁小说作为官方行为,呈常态化存在。在金庸的《鹿鼎记》中,天地会是贯穿始终的“敌对势力”。它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主要由游民组成。会众流动性强,需频繁联络,同时又要避免官府中人混入组织。所以,他们以地下活动为主,有各种秘密“切口”。因为会众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切口既要复杂保密,又要易接受,因此多脱胎于通俗小说。天地会还有自己的创会史,在这个虚构故事里,有抵抗外侮,有奸臣陷害忠良, 也有一百零八人的群雄大聚义,带着许多通俗小说的影子。它随着天地会的发展逐步充实内容,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帮会三百年革命史》中,已长达数万字,成了货真价实的小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对思想钳制最烈的一个朝代,文字狱与焚毁书籍,都是统治者的武器。清廷禁毁小说,主要是为了统治需要,以封建道德控制民众思想。有清一朝, 禁毁书籍与奴化教育始终并行,最终使得清朝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对传统风骨和人性摧残最烈的一个朝代。2 禁毁小说是毁书运动的一部分提起清朝的文化建设,许多人都会拿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说事儿。但所谓“全书” ,非但不全,在四库之外的,许多都要遭遇被毁命运。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年),《四库全书》纂修工作启动,首先是对全国书籍进行大清查。乾隆认为“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故打算借清查之机,一举予以销毁。这次大清查焚毁书籍无数,行动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才告一段落。在此期间,销毁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 ,其中以集部书占多数,史部书籍亦“灾情惨重”,吴晗曾称:“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小说当然也难逃焚毁厄运, 仅在 1779 年到 1882 年间,就有多起例子。如 1780 年 1 月,两江总督萨载上奏,焚毁小说数十部,其中包括讲述甲申之变的《剿闯小说》 。1781 年 2 月,萨载再度请奏焚毁小说数十部,其中《樵史演义》 “纪天启崇祯事实,中有违碍之处,应请销毁”。无独有偶,那年 11 月,湖南巡抚刘墉(就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