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科举制度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文化争鸣可喜还是可忧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科举制度——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文化争鸣: 可喜还是可忧--中国废除科举百年祭 一 19 9 月 2 日, 清廷奉上谕: ”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 科考试, 亦即停止。”〔1〕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就这样突然结束了。 诏令既出, 举国上下, 有喜有忧。五天以后, 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 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 新四海臣民之视听, 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 咸出于有用之途, 因此作人才而兴中国者, 其在斯乎”〔2〕。 一个月后, 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到: ”甫晓起来心若死灰, 看见眼前一切, 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 见人皆言科考停止, 大不便于天下, 而学堂成效未有验, 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 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 有可忧可惧之端。”〔3〕 可喜可贺还是可忧可惧? 一朝一夕, 恐怕还难以确定。19 废除科举, 不论在中华帝国历史还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 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或断裂点。而这次转折或断裂所影响到的历史时段, 不是以十年甚至百年计的。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 )设进士科, 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 )下谕废止科考, 在国朝历史上, 科举可谓源远流长; 在制度伦理与人文心理上, 科举可谓根深蒂固。问题是, 废止科举仅仅是废止一种考试制度或选举制度, 还是由此废止了一种文明类型? 而一纸诏令能够废除一种千年政教制度, 是否也能够废除该政教制度塑造的人文心理? 2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经历了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创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出现了〔4〕。隋朝”二科举人”、 ”十科举人”、 ”四科举人”, 尚未形成制度。而唐代承隋制, 开科取士, 考试科目分常科、 制科, 还有武举: 常科考试的科目有秀才、 明经、 俊士、 进士等十余门, 制科名目则有八十多种, 武举项目分马射、 步射、 马枪、 负重等。考生有来自国子监、 弘文馆、 崇文馆或州学、 县学的生徒, 也有自学成才”投牒自举”的乡贡。选举不但看考试成绩, 而且也看名门显贵推举, 并兼采时望。它上承两汉魏晋重名重行的察举荐选古意, 下启两宋明纯洁粹以文取士、 一考定终身的科举制。 ”科举之制始于隋, 盛于唐, 经宋、 元、 明、 清, 至清末方废除。”〔5〕隋唐是肇始期, 两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