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报酬 关键字:劳动者 改革开放 劳动报酬 分配方式 劳动生产率 税负 居民收入 分配调节 机制 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客观要求。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持续下降是当前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作为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途径,努力实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同步”目标,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我国劳动者报酬分配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近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收入分配具有以下特征: 1 .劳动者报酬持续增长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直接从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劳动收入包括单位职工工资收入、职工保险福利、农民货币收入、农民自产自用收入、城镇个体劳动收入、其他职业者收入和其他收入。近来年,我国劳动者报酬总量持续增加,从2000 年的52242.9 亿元增加到2008 年的150511.7 亿元,年均增长13.3%。 2.劳动者报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居民通过初次分配得到的收入总额,主要由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总额和财产净收入构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居民收入来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经营收入、投资及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 3.劳动者平均报酬水平呈上升趋势 从总体上看,劳动者报酬收入的增加,是劳动就业人数增加和人均劳动报酬水平提高的综合结果。 从宏观角度看,目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分配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1.劳动者报酬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劳动者报酬总额增长持续慢于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以现行价格计算,下同)指标表示的经济增长。 2.劳动者人均报酬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人均劳动者报酬增长持续慢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除 2002 年人均劳动者报酬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外,2000 年以来的其余 8年人均劳动者报酬增速均慢于劳动生产率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