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及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给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其传统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其内在本质的体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其客观的必然性。然而,文化又是民族区分的基础,是将民族成员联合起来的凝聚核心,并且,每个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当前,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实现自身本质力量,推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国内外有众多的界定。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界定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法律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在他之后,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与怀特把文化定义为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内核是由思维方式、观念意识、价值系统构成。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可认为是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简而言之,文化即人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成果的积淀和泛化,它由物质的、观念的和制度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组成。民族文化是特定的族群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之间交互作用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物质、精神成果,并通过该特定环境的隔离机制得以保留和发展。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由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个体三大要素结成的一个严密的、动态的系统。一种文化能得以确立,被人承认,并被特定的群体所认同,就说明它有自己生长的特殊土壤、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性、人为性、地域性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 (一)个性鲜明,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标志。从民族文化的外显因素来看,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建筑样式,如傣族的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藏族的藏式楼房和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