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后勤社会化问题一台手术出了问题伤害的可能是某个单一个体,而医院后勤如果出现事故,它伤害的将是群体。在台湾等很多地区,后勤的地位与医疗、医技并驾齐驱。然而,在我国,医院后勤管理依然是短板,如缺乏相应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一流的后勤管理和技术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等。探索医院后勤管理改革、加快医院后勤发展、培养优秀后勤管理队伍、提高医院后勤管理保障水平,成为医院管理者、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需要认真研究对待的重要课题。诸葛立荣指出,医院后勤“小而全”的模式,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保障质量不高。经过 10 多年的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后勤服务夕卜包,实行后勤服务专业化,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质量效率,发挥了市场资源效率,促进了医院后勤改革发展。“当然,要完全实行医院后勤月服务社会化,也需要医院外部的社会条件,特别是需要比交成熟、规范的月服务市场,也需要医院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诸葛立荣指出,对医院而言,后勤社会化是社会分工进化的结果。后勤月服务的内容、要求没有改变,仍然是医院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变化的只是月服务方式和模式:竞争签约,专业提供,绩效评价,满意生存。医院后勤服务主体由社会竞争决定,取代传统的医院独办后勤的旧模式,月服务内容走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路子。诸葛立荣结合上海市在医院后勤社会化方面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几种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1 企业模式主要包括集约性后勤服务企业、区域性后勤服务企业两种。以区域性后勤服务企业为例,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等 4 家医院联合成立的“上海伟康卫生后勤服务有限公司”,为浦东地区 80%的医院提供后勤服务,年服务产值达 2.5 亿元。2 事业模式医院后勤管理服务分离,成立医院后勤服务中心,非独立法人,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后勤改革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后勤服务中心体制依附于医院的事业体制,不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又由于老职工退休,《劳动法》对用工规定等原因,大部分医院后勤服务中心步履艰难,萎缩、撤并或委托企业代管。3 社会后勤服务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在为医院提供后勤服务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企业制定后勤服务标准、举办后勤服务培训学校。2012 年上海市郊区新建的 4 家三级医院开业时,市政府文件明确规定,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向社会购买后勤服务,新医院没有后勤工人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