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4、课时安排的确定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教学。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二、学情分析(说学生)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1、知识储备《光的直线传播》课后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学习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透镜》这一节学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这些都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三、教学策略(说教学、学法)1、教法分析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全过程探究,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