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 Q Q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 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 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 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 其它。 4、 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 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 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 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 29 公里内。 对流层: 距离地表 10 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 水圈 地表有 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 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 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 ;两极半径:6356.755KM ;扁率:1/298.25 2、 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 大陆地势 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 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 高程分:低山 500-1000M (海拔);中山 1000-3500m ;高山:》3500 丘陵:《500M 相对高差 200M 内 原:平原(海拔高程 600M 以内,一般低于 200m ;高原。 裂谷 4、 海底地势 海岭 A 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 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 B 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达 6000M ,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