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由崇圣观念向平等

论由崇圣观念向平等_第1页
1/9
论由崇圣观念向平等_第2页
2/9
论由崇圣观念向平等_第3页
3/9
论由崇圣观念向平等、自由观念的转变崇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圣人是天人合一的中枢,是社会和历史的主宰,是理性、理想、智慧和真、善、美的人格化,既是人们的认同对象,又是追求的目标。圣人,在各家各派、各行各业中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从更高的抽象意义上看,上述品格几乎是相同的或一致的。 普遍的崇圣意识形成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崇圣问题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不能尽论,仅从政治文化角度作一侧视。一、圣人的社会与政治功能春秋战国思想上的一大巨变是由重神向重人的转变,造圣是重人思想的升华与异化。圣人从一般人中分化出来的基础之一,是圣人功能的超常性。“圣”的最初含义是聪明,圣人就是聪明人。这种聪明,不是一般性的才智,而是见微知著、通幽知化、洞察一切、通晓一切的品格。正如《尚书· 洪范》中所说:“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大禹谟》篇也说:“圣者,无所不通之谓也。 ”先哲在塑造圣人时并没有停留在认识论范围,这种认识与把握世界、 改造世界、 创造世界紧密关联。这样,圣人的社会、 历史、政治、道德等功能绝然超乎一般人之上。社会、历史、政治、道德在古代是一体化结构, 从政治角度看都可以列入政治范畴或构成政治的一部分。先哲们赋予圣人哪些政治功能呢?概括言之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赞天地之化育。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天人合一”。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有不同的理解,但殊途同归。荀子虽主张“天人相分”,但从荀子的整个思想看,在高层次上他同样是“天人合一”论者。“天人合一”既是整个传统文化的精神, 同时也是政治活动的原则和依据,这就是古人一再讨论的法天、法自然、法道等。“天人合一”并不是一个纯自然关系和自然过程,“合一”需要有一个中介, 这个中介就是圣人。 比较早地论述这种观念的应该说是老子。他反复论述了圣人法自然、法道的特殊功能。孔子也作过论述,他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老子、孔子之后,许多人对圣人在天人关系中的地位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易传·系辞》讲:“天生神物, 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 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既沟通了天地自然,也沟通了神明。《中庸》讲,圣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管子· 心术下》云: “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吕氏春秋· 尽数》称: “天生阴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由崇圣观念向平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