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圣歌》心得体会 《警察与圣歌》 我们早在高中就学过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一些作品,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故事的结局总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带着这种好奇心,于是我读起了《警察与圣歌》。第一次见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篇赞美警察职业的故事,但读完后却让我大跌眼镜,这篇文章的内容与我的想法截然相反。故事讲的是主人公苏比穷困潦倒,衣不蔽体,他为了进布莱克韦尔监狱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而故意犯罪,他吃霸王餐、砸玻璃、轻薄女子、扰乱治安、抢伞,但他始终未能如愿,总是发生各种情况使他进不了监狱。就当他在教堂听到有人在唱赞美诗时,他突然想到放弃过去的生活,改邪归正之时,警察却逮捕了他。他本来有许多机会重新做人,但他没有把握机会,结果造成了“悔之晚矣”的遗憾结局。这仿佛是上帝和他开的一个玩笑。主人公苏比的反常心理,出乎意料的结局,让我大笑之余又辛酸不已,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有时候读着读着,真为苏比的命运感到一丝悲哀和同情。我想,在他小时候,那个纯真无邪的时刻时,他应该也和我们一样,都有母爱、志向、朋友以及洁白无暇的思想。但他却不思进取,自甘堕落。他有机会去救济所,但他放弃了;他有机会进皮货进口商去赶车,但他拒绝了。他和平常人不一样,他不工作,并不因为他想不劳而获,只是不想做而已,似乎刻意逃避正常人所拥有的生活。小说故事深刻的讽刺了那个社会:苏比想通过“调戏”一女子来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但这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比。又有一次苏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这看起来好像不合理,但仔细想一下,在那个社会,所谓高尚的上流社会成员岂不更衣冠楚楚、文雅端庄。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卑鄙的行径掩藏在美丽的面纱下而已。也正因为内心的肮脏,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装点。因而表里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文章中写到:“那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扶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女士过马路,免得它在两条街以外朝这边驶过来的电车撞着。”警察并不关注苏比与“伞主人”的争执,而去帮助一些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帮助的人。甚至于在苏比丢下第一块石头时,警察惯性的思维将苏比的“梦想”丢在一边,警察的观点代表了那个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