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掌上公祭、徒步寻访、接力阅读——国家公祭日前群众线上线下祭同胞 新华社南京 12 月 12 日电题:掌上公祭、徒步寻访、接力阅读——国家公祭日前群众线上线下祭同胞 新华社记者蒋芳、邱冰清 掌上公祭、徒步寻访遗址、“和平许愿墙”签名、12 小时接力阅读公祭日前夕,全国各地群众开展内容多样、感情真挚的线上线下悼念活动,缅怀同胞,祈愿和平。 “今日,请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吾辈当自强”随着第五个国家公祭日临近,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点开国家公祭网,为遇难同胞点亮一支蜡烛、献上一束鲜花、敲响和平大钟,表达各自的缅怀与悼念之情。 早在一个月前,南京的 100 组家庭集体种下 500 株紫金草花苗,共建和平花圃。没能到现场参加植草的人则通过线上第 1 页 共 3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播撒紫金草”,留下和平的种子。这项已经持续了 5 年的活动累计吸引了 1.4 亿名网友参加,和平的心愿借助互联网,传播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日本等。 “不是控诉,没有悲情,他们用朴素的方式,证明人们从未忘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说。 还有一群国际友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南京安全区”。他们走过拉贝故居、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旧址、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当年的“战时生命线”,致敬国际人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平民的人道主义援助和义举。 连续几年参加徒步活动的美国摄影师克里斯·马吉告诉记者,他的祖父约翰·马吉曾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拍下的 105 分钟画面后来成为南京浩劫中仅存的动态影像。“来到这里,我百感交集。我敬佩并感恩他们在 1937 年那个寒第 2 页 共 3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冷冬天为难民们所做的一切。” “无论哪种方式,表达的都是对遇难同胞的缅怀,对先辈付出的感恩,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公祭日前夜,12 月 12 日晚 7 时,12 位各界代表及 81 名大学生将在拉贝故居,分主题展开持续 12 小时 13 分钟的读书接力,诵读《魏特琳日记》《拉贝日记》、国家公祭鼎铭文等内容。从最黑暗到最光明,在阅读声中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迎来重生和希望的阳光。(完) (原标题:掌上公祭、徒步寻访、接力阅读——国家公祭日前群众线上线下祭同胞)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