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学批评的可能性

文学批评的可能性_第1页
1/4
文学批评的可能性_第2页
2/4
文学批评的可能性_第3页
3/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学批判的可能性文学批判的可能性 一、“兴趣”的生成与“专业”的自觉 唐伟:吴老师,您好,早就有跟您做一次访谈的想法,正好这次借《创作与评论》“评论百家”栏目策划一期您的讨论专辑的机会,我想就文学讨论和文学批判的一些问题向您请教。《创作与评论》主要关注当代文学的创作和评论,结合刊物的旨趣和我个人的经历,所以我们这次的话题,可能主要会围绕当代文学的创作及批判来展开。梳理您见刊的论文,我发现您早期的写作,像1986 年发表在《读书》上的《需要再探讨》《“现代主义”的反动》,以及1987 年写的评北岛的一篇论文,均以当代文学思潮或作家为讨论对象。能不能先请您简要回顾一下您当代文学的兴趣生成和批判历程? 吴晓东:好的。读本科期间,我确实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时的中国当代文坛特别活跃,我 1984 年入大学的时候,文坛流行的正是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新诗潮”和“寻根文学”。那时读王安忆、韩少功、郑义,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等被命名为“寻根”的作品对我影响非常大。在我看来,“寻根文学”在今日可以说是已经经典化了的当代文学。当然,同样经典化的,还有以“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无论是从政治姿态上,还是从美学批判或诗歌艺术角度来说,以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今日无疑也可以载入经典文学的史册。这些在今日看来已经经典化了的当代作家作品,当年影响了我们一代中文系学生。 唐伟:那时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吴晓东:对,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虽然从写作发生的角度说,北岛等人的诗歌创作时间其实很早,但对大学生日常阅读构成真正影响的,还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中期的当代文学,迎来了它真正的收获期,从文学形态上讲,远比此前所谓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历史阶段要丰富。 我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本科二年级上学期的专业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必修课——当代文学,是由洪子诚老师给我们讲授的。通过洪老师独具反思力的,同时兼具他个人审美感悟力的讲授,我对当代文学的兴趣更浓厚了。我还记得给洪老师的那门课提交的作业,写的是关于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一篇评论。同样也是因为对当代文学的兴趣,那个学期我还选了一门关于当代诗歌的课,课程作业最后写的是北岛,后来这篇作业经修改整理以《走向冬天》为题发表在 1987 年第 1 期的《读书》杂...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学批评的可能性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