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教学课时】3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2.作品简介课件出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三、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译读课文(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课件出示: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