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案及课件一、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二、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三、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四、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五、 课时安排:1 课时。六、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幻灯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2、新授:(1)植物的人格化:用心爱心专心1幻灯片 2: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初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幻灯片 3:出示《出水芙蓉图》感受荷花的脱俗气质。幻灯片 4:继续提问,意在引出四君子。幻灯片 5:出示《墨梅图》。幻灯片 6:结合画面题诗及王冕的生平遭遇深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总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但同时由于他们创作时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作品中也往往充满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因素。所以我们除了运用恰当的审美方式欣赏作品外,还要学会通过画家的生平经历去理解作品。幻灯片 7:出示《丛竹图》,再结合课本图片简单讲解其余三君子。总结: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