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 项目一般流程1PPP 项目操作流程可分为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等5 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步骤。一、项目识别(一)项目选择1、适用领域: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为主,包括: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2、长期合作,必须带运营财金[2015]57 号及《评审标准》规定:采用建设-移交(BT)方式实施的,或者合作期限(含建设期在内)低于 10 年的 ,不作为备选项目。3、融资:不得采用固定回报、保底承诺、回购安排。(二)承接主体资格•未按要求剥离政府性债务、并承诺不再承担融资平台职能的本地融资平台公司不得作为社会资本方。•信用与信誉良好。•具有建设营造、经营管理、运营维护同类工程的业绩、资质或经验。•资金充足,具有较强的财务与融资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配置等要素实力良好。•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三)项目发起••政府发起(主): 1)财政部门向行业主管部门征集;2)行业主管部门遴选。社会资本发起(辅) :向财政部门推荐。(四)需求分析、项目初筛••适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财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初筛,财政部门根据筛选结果制定项目年度和中期开发计划。(五)资料准备•对于列入年度开发计划的项目,项目发起方按财政部门的要求提交相关资料。(六)物有所值评价财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工作,对 PPP 模式和传统模式进行对比。1 根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整理(七)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责任识别:1.股权投资 2.运营补贴 3. 风险承担 4. 配套投入支出测算:1.股权投资支出 2.运营补贴支出 3.风险承担支出 4.配套投入支出能力评估:包括财政支出能力评估以及行业和领域平衡性评估信息披露:包括项目使用量、成本费用、考核指标等信息,定期对外发布。(八)项目识别结果处理财政部门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验证,通过验证的,由项目实施机构报政府审核。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项目,可进行项目准备。未通过验证的,可在实施方案调整后重新验证;经重新验证仍不能通过的,不再采用PPP 模式。二、项目准备(一)成立管理机构1、建立协调机制 :由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PPP 项目工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