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法律发达史》随想及读后感《欧陆法律发达史》随想及读后感顾娅婷本文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15级本科生"外国法制史"课程精选论文,感谢同学们供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书籍版本信息。《欧陆法律发达史》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收在何勤华主编的中国近代法学译丛中。【书好不好读,翻译占八成】先说一下对姚梅镇前辈的翻译的总体感受。半文半白的风格,有些文言中特有的词语,比如"不宁唯是",这个词出现了许多遍,看得人云里雾里,一查原来是"除此之外"、"不仅如此"的意思。初读有些不顺畅,读下去其实还好。虽然有人批评翻译晦涩,但我个人认为里面掺杂的文言内容基本不至于影响阅读,现代白话文难以做到文言的简洁。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是不会变的,如果全按如今的白话文来,也许因为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阅读速度变快了,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字数恐怕也会变多,做一下除法,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每次阅读都努力在自己的体系里加一把沙。】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时在读史记(只读了十四卷,作为中法史的作业)和卡尔维诺写的文论小册子《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虽然有点离题,但我还是想提一下。上世纪的作者们就开始担心文学在21世纪的未来,因为它显得太没有用了。卡尔维诺在《备忘录》中给出了回答,文学不会死,但他认为文学在两组价值"轻与重"、"简洁与繁复"(四者固然都重要),每一组概念中的前一个是更加重要的,在下个世纪会得到验证。另外他极为称道意大利语的简洁,我想那是因为他不了解中文。读《史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贾谊的《过秦论》中有史记的风貌,《与朱元思书》中也有史记的风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简洁。古人说务去陈言,今人往往曲解为要说不一样的话,例如一人说"吃饭去",另一人必要说"去用饭";甲说"北京",乙必要说"北平",也许乙不是想唱反调只是表达对某个时代的怀缅,第1页共5页但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的,乙以为给一个概念换一个名字就能创造新的概念。我以为务去陈言是指在内容上进行的拓展。如司马迁写"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贾谊也可以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如果一种表达方式足够简洁明了了,没有必要换成更差的,这不是八股,而是选择。简洁的标准一直存在,只是人们多不相信。卡尔维诺在"快"中举了一个例子:"查理曼大帝晚年爱上一个德国姑娘。看到主上如此沉溺于欢情,不顾君王威仪,且不问国事,侍臣们忧心如焚。姑娘突然死去,侍臣们松了一口气。然而时日不长——查理曼的爱情没有因姑娘之死而消退,他下令把涂了香膏的姑娘遗体搬进他的寝室,并拒绝离开她。图尔平大主教对这种骇人的激情感到不安,怀疑皇帝着魔,坚持要检查尸体。他从遗体舌头下找到了一个镶着宝石的戒指。戒指一到图尔平手中,查理曼立即痴恋大主教,将姑娘草草埋葬。为了避免令人难堪的处境,图尔平把戒指扔进了康斯坦丁湖。查理曼从此爱上那片湖,不离开湖畔一步。"这个故事很简单,但细读下来,涉及的元素其实很多。我曾经向两次向同学口述,一次用自己的语言做笔录,基本找不出更加简洁的说法。在口述时更加难堪,因为不是背诵而是复述,回忆情节时"然后"这个词语不免一次次来到嘴边,使故事变得拖沓。【终于要评价本书了】读完全书,孟罗先生的客观与博学令人钦佩。他在当中做出的一些推断,往往大胆而无不有理有据。如对塔西佗氏之称道日耳曼蛮族而轻视罗马人,他指出,这正如"近代文明国家中讽刺家常用高尚二字以称红种人者然";如对古日耳曼法在日耳曼各支中之遗留,"虽然此各支日耳曼民族彼此长期分立,唯吾人于其中发现有相似之制度时,则可推定此类制度大概皆为古代之制度。"、"凡一种制度之名称,即可谓该制度产生之明证";他也指出一点唯物史观的谬误之处,古代社会中之奴隶之所以依赖前主,并非只因唯物史观所谓经济之理由,更为依赖前主之类血亲之保护。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人之实体存在必依赖于时间地点及其衍生之种种,而必受其限制,此鲜有能破其局者,而孟罗先生破之,正是这种客观的、求真的特质第2页共5页保证了他选用材料方面的简洁精准。虽然我并没有实际做过研究工作,但是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