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一)胡慧超《温家宝地质笔记》收录了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25年的点滴往事,包括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学习研究笔记,体现了作者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书中有许多温家宝的读书笔记,字迹工整,可以看出作者的字写的很好,而且态度认真。联想自己在XX县区待着时候所作的地质图和野外文字描述,有一种相形见绌的感觉,不禁自问,都是地质技术人员,人家写的这么好,而你却草草了事,缺乏一种认真对待的精神,明白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好分内之事。在XX县区呆着的日子中,从野外填图回来以后,总感觉累的不行,啥事都不想做,只想在床上躺着,看会电影或睡会觉,与作者在野外工作完回来以后,不与其他同事一起娱乐,只是默默一个人在整理当天野外记录的资料和看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对比,感到惭愧无比。我应该就是作者讲述中的其他同事。在当代地质行业不景气的时代,如果不自学,不努力,落后的人,最先要被淘汰。在野外的生活和工作,既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是充满了美景和乐趣。我们常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工作,每次上山,除了几个地质人员外,很少见到人。有一次,我们走在一条全是灌木和杂木丛生,一丁点山路的痕迹都见不到的树林中,树木杂乱丛生,我们只能低着头,像爬一样的趴着向山顶上走。路上只能听到鸟的叫声,山间水溪流淌的声音以及我们几个粗重的喘气声。路上我疑惑的向组长询问,一定要往上走寻找那个岩性界线点吗。现在这个灌木那么多,第四系覆盖那么厚,地表基岩都不太看的到,我们这样上去不是白走一趟吗。到时还啥都没找到。组长这时候收起了一贯的笑容,严肃的告诉我,干了我们这一行,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不管这个路是有多么的困难,你只有亲自走了以后,才能知道到底能不能找个这个界线点,如果你自己都没走过,到时候别人问起来,你能肯定的告诉他,这个地方找不到那个界线点吗。你能在图上准确第1页共6页的画出这两个地层的分界线吗。至少你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那时,我久久没有平息,组长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是的,我至少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别人问我,我才能肯定的回答他,我才不会担心害怕。我们一直穿在林子里,终于在快到山顶的路上见到了界线点,那时候,真的是苦尽甘来啊,不枉费我们爬这个山间老林1个半小时,最后我们爬上了山顶,这个我们XX县区最高的山峰之一,眺望天边,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天空蓝蓝的,云朵好似就在眼前,微风轻抚耳边,就想妈妈轻声低语一样。这如诗如画的情景,是对我们辛苦攀爬最好的奖励。相信只要有目标,即使路再长再远,山再艰再险,也得咬紧牙关走下去。只要坚持的走下去,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骄傲的、自豪的向下一代人说着自己的故事。有的地方,通过远眺便可以看到岩石、地层、构造,但若实地观察,需要攀很高的山,走很长的路。区调工作的标准,当然是后者,但在野外独立工作,没人监督,就有了选择:有人根据远眺描述前方的地质现象并根据观测点附近地貌特征在地形底图上定点,就是所谓的"遥测点",而有人则死心眼,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也要到实地观测,认真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作者选择的是后者。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类似境遇的选择。有些时候,投机取巧甚至可以做得信手拈来。但总有人选择认真从而艰难,因为过不了良知这一关,对于他们,选择偷懒会痛苦不可释。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即是对身体的锤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炼。我们经常背着逐渐加重的装满石头样本的地质包,从一个山头翻到另一个山头。累了就坐在裸露的基岩上,喝口水,吃口干粮,然后继续前进。野外的锻炼,使我比较体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起来,人也变得黝黑,目光变得坚定。就像书中所说:我坚信,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对于作者,时间永远不够用,笔记中经常流露出对时间的紧迫感,抓紧每一个工作间隙,不放松每一个星期天,读书与思考也是一种律己选择。这个选择一直持续,从野外队到进机第2页共6页关。在1979年1月20日的日记里,作者写道:"我不做那种不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