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说课稿1教材分析1.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4 个教学知识点。本节是以初中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红绿色盲的发现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好材料。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遗传特点分析及应用”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因此本节内容是尽显课程理念的极佳素材。1.2教学目标本节在课标中的要求为:概述伴性遗传,此为理解水平,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了解水平);(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理解水平);(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了解水平)。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成功的乐趣。1.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确定依据: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有助于真正领悟遗传定律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因为学生对遗传知识掌握有限,仅仅根据所提供的一份红绿色盲家谱图及 xY 染色体结构图,就判断出色盲基因的位置,分析出遗传方式并归纳遗传特点,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把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确定为难点分析。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以下学习基础:知识基础:人的性别遗传、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及细胞学基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能力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获取信息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乐于合作、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3教法、学法分析教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现实情况,及新课程理念,确定了本节教学方法为“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并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维、让学生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