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二、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第三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形成对比。三、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是系统学习历史的入门期,由于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有限,初一、四班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将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毕竟这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于历史的思维方法等,学生都欠缺的。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处于感性思维阶段。所以,从备课到上课就要考虑这一学情。上课起点要低,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学生参入到教学中来,采取小组合作,生帮生、师帮生,多展示一些文物图片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和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