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我们从熊正寅老先生那里看到一些老的人像摄影作品,是几十年前照相馆中一些老摄影师拍摄的,形象生动、丰富、饱满,既真实,又有艺术性。无论是工人、农民、女孩,还是老太太,都有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神态,很多还是非常好的人像标准照片。据说那些照片是运用“三庭五眼”的方法拍摄的,它是几十年前中国人像摄影的重要技术方法,也是照相馆老摄影师们拍摄的绝技。 这种技术指导下拍出的照片非常细腻,影调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强,和西方影室人像用光方法对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然而,这种人像摄影的方法基本失传,没有人使用,甚至绝大多数人像摄影师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那么,“三庭五眼”究竟是什么呢?它与现代摄影师普遍采用的伦勃朗光等西方人像用光理论相比有什么鲜明特色呢?我们且听听熊正寅先生的介绍。 三庭五眼 在长期的拍摄实践中,老一辈中国摄影师认真向西方学习,并借鉴美术、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论,把“三庭五眼”理论有机地应用在人像摄影上,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人像摄影模式。 何谓“三庭五眼”呢?传统人像摄影把人的脸部从上到下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叫“三庭”;从左到右分成五部分,叫“五眼”。即从发际线到眉线是上庭;从眉线到鼻底线是中庭;从鼻底线到颈底线是下庭。而脸的宽度大概是五个眼睛的宽度,所以就称为“三庭五眼”。 它把人的面部分成 15个部分,形成纵横交叉的坐标值,从而可以非常详细地分析人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用光和影塑造人物形象。人的脸部是立体的,摄影师需要凭经验把立体的人物转换成平面的艺术影像,哪个部分高,哪个部分低,反映了每个人的不同特征,摄影师就是要用光和影把这些部分表现完美。如特征较好的部分用光来突出它;特征不太好的部分用影来掩藏。 三庭五眼看人像 应用“三庭五眼”,可以更细致地分析出作品的好坏,通过下面这张照片,我们分析一下作品的得失: 今年七十七岁的熊正寅老先生精神矍铄,他从事摄影教育和摄影培训近四十年,是中国人像摄影界的元老级专家。他参加了中国摄影师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制订工作。培训考核的摄影师达到近万人。 五十多年前,熊正寅老先生曾参加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贺龙、彭德怀等人的拍摄工作。他根据老一辈摄影师人像摄影的经验,根据自己一生摄影的技术心得,把“三庭五眼”理论有机地融入人像摄影中,从而把中国特色的人像摄影技术上升到一个理性化的高度。 同时,“三庭五眼”理论承继中国传统相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