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1 页 第 —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通过景观图片和地理分布图等,学会读图分析的方法,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3. 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与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较为普遍的自然地理现象,但这种地域分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尤其是旅行中的直观感受人手,指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接着给出了自然带的概念,并以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开始,引导学生体会、寻找其变化规律性,同时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其成因。 全球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表现为自然带、亚自然带、自然区、亚自然区和自然小区等不同层次。教材为了减少、压缩知识,仅论及自然带的差异。实际上,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一自然带都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下的有机整体。 为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教材在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时,从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其中前者主要包括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讲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时,先通过读图发现规律,进而突出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并安排了有 第 2 页 共 11 页 关内容的知识窗,以促进学生对这一规律的加深理解。在讲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时,教材通过比较景观图片,从感性出发,分析因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分异规律性。垂直地域分异的讲述中强调了水热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发育程度的影响因素。教材在分析上述地域分异规律之后,还提出了非地带性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说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教学建议 建议安排2 课时。 导入新课: 利用教材中四幅植物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其生长分布区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让学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