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常见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124335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窦性心律失常第三节过早搏动第四节阵发性心动过速第五节扑动与颤动下一页返回第三章常见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6738第六节房室传导阻滞第七节预激综合征第八节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上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心律失常的分类】心律失常按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一)冲动形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2.异位心律(1)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2)主动性异位心律:①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③心房扑动、心房颤动;④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二)冲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干扰和房室分离。2.病理性①窦房传导阻滞;②房内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阻滞;④束支或分支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或室内阻滞。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一)冲动形成异常1.异常自律性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心脏传导系统的内在病变,均可导致正常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不适当冲动的发放。2.触发活动是指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普肯耶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抵达阈电位时,便可引起反复激动,亦可导致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二)冲动传导异常1.冲动传导阻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受到抑制可引起传导障碍。传导障碍的程度分三级:①一级: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冲动都能通过;②二级:只有部分冲动能够传导,呈不完全性传导阻滞;③三级:所有冲动都不能传过,呈完全性阻滞。2.折返心脏内传导的激动在心脏一次电活动结束后仍不消失,沿一条途径传出,经过一定时间又从另一条途径返回原处,使该处的心肌再一次激动,称为折返激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包括:①心脏两个或多个部位的传导性与不应期各不相同,相互连接成一个闭合环;②其中一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③另一通道传导缓慢,使原先发生阻滞的通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兴奋性;④原先阻滞的通道恢复激动,从而完成一次折返激动。冲动在环内反复循环,产生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图3-3-1)。上一页返回第二节窦性心律失常一、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sinustachycardia)。【病因】健康人可在吸烟、饮茶、饮酒、咖啡、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休克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亦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可没有症状或主诉心悸。通常逐渐开始和终止,频率大多在100~150次/分,偶有高达200次/分。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窦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P波正常,每个P波后有一个QRS波群,PR间期正常,QRS波群正常(图3-3-2)。【治疗要点】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针对病因和去除诱发因素,如治疗心力衰竭、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必要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用于减慢心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窦性心律失常二、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sinusbradycardia)。窦性心动过缓常同时伴发窦性心律不齐(即不同PP间期的差异大于0.12秒)。【病因】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及睡眠状态,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亦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窦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窦性心动过缓多无自觉症状,当心率过于缓慢,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病人可有胸闷、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心电图特征】窦性心律,频率40~60次/分,同时伴窦性心律不齐(图3-3-3)。【治疗要点】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不必治疗。如因心率过慢而出现症状者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