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流程指导静脉溶栓流程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建议,在时间窗内给予溶栓治疗,目前认可的方案是 4.5h 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快速进行急诊评估和启动卒中小组可有效地减少院内延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 60%~80%。最新的循证医学提示,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唯一有效的手段。规范溶栓流程提高溶栓率,选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 6 小时内可从 RT-PA 溶栓治疗中获益。为达到治疗获益最大化,应采取所有努力以缩短启动治疗的延误,从急诊到溶栓的时间应在 60 分钟内。应急流程的组织和实施:1、成立院内卒中应急小组小组成员覆盖医护、辅助科室及后勤人员,包括卒中专科的医生、护士、急诊预检护士、急诊神经内科(下称神内)医生、急诊科专职护工、影像及检验科人员、住院处指定人员等 20 名,所有成员都有 5 年以上工作验。2、建立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应急流3、设立通讯中心,由卒中病房护士长担任卒中小组协调员,负责联系、协调小组各部门工作须注意,因 MRI 检查可能延误时间,故反对盲目进行此项检查。选择性 MRI 或血管检查限于:患者有快速戏剧性恢复,非常轻的卒中,或不适合溶栓而拟机械取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除考虑大血管闭塞、医院能在发病 6 小时内实施动脉溶栓的情况外,反对盲目进行动脉溶栓。对的确经济困难的患者,可考虑实施标准尿激酶静脉溶栓。提高溶栓率是卒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首先应注意减少院前延误,120 急救系统是其中重要环节。出诊医务人员应懂得快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熟知卒中早期表现就近送往可开展全天候溶栓治疗的医疗中心。尽早激活卒中团队,预定急诊CT 和实验室检查。做好组织化管理,使院内延误控制在 60 分钟以内是实现溶栓率提高的基础。动脉溶栓标准纳入标准:一、临床部分1 年龄 18-80 岁;2 明确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且造成较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 分),同时症状持续超过 1 小时;3 起病至干预在 3-6 小时内(对于前循环 6-12 小时内,后循环 6-24 小时内的患者,在充分影像学支持的情况下,可考虑动脉溶栓★);4 患者或家属对动脉溶栓的效益/风险知情同意。二、影像部分1 CT/MRI 未见异常或不符合排除标准;2 DSA 发现与临床神经功能障碍相一致的血管分布区血栓证据;3 DSA 的 TICI 分级<2 级。4 发病 6 小时以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TP 提示缺血半暗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