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陶瓷的历史悠久灿烂 在我国古代,制陶业已经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许多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成为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 随着制陶业的发展,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至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属于起步发展阶段,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 及佛 教 的传 入 ,促 使 陶瓷艺术风 格 的多样 化 。到 了北朝晚 期,白瓷首 先 在北方 出现,这说 明制瓷技术发展到 一定 高 度,胎釉中的含 铁 量受 到 控 制,克 服 了铁 的呈 色 干 扰 ,为后 来 彩瓷的出现奠 定 了基 础 。白瓷的成功 烧造,是中国瓷器史上新的里程碑。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取得了极高的瓷艺成就。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中晚唐时期,青、白瓷烧造进一步成熟,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成功烧造,以唐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现,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汉唐之后的第三个繁荣时期,科技、文学、艺术和手工业高度发达,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 括 为“六 大窑系 ”和“五大名窑”。 瓷都景 德 镇 在 元 朝时崛 起 ,并 以青花瓷、釉里 红 瓷和卵 白釉枢 府瓷驰 名天 下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 几 千 年 的发展,到 明 清 时期呈 现出灿烂 辉 煌 的景 象 ,各类 陶瓷艺术品 璀 璨 生辉 。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兴盛 起 来 : 五彩、斗 彩、素 三彩、釉下 三彩、珐 琅 彩、粉 彩等 等 ,明 清彩瓷集 陶瓷艺术之大成,极富 艺术魅 力 。颜 色 釉瓷的烧造进入 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