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务工环境意见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直各单位:为进一步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赣办字[200]70号、赣府厅发[200]1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民增收问题提出本实施意见。一、推进农民进城务工平等就业制度建设1、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全社会就业的整体规划。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清理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规定,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实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对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在从事各行业和工种尤其是特殊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上应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2、支持农民保留农村户口进城落户。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简化农民进城落户的审批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申请办理城镇户口的进城务工农民,县公安局要按规定为其办理城镇常住或暂住户口,进城务工农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二、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服务体系3、建立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各乡镇、县农民知识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办)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和数据库,建设覆盖乡镇、联通城乡的农村劳动力信息网络,切实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4、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进一步开放城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大力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外出务工人员“绿卡”制度,各乡镇要设立劳务保障服务所,规范外出务工农民的服务和管理。三、依法保护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第1页共4页5、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政策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进城务工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县司法局要经常性的对进城务工农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实施法律援助。县人劳社保局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6、完善进城就业农民劳动合同管理。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及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内容。县人劳社保局要加大对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受理劳动合同纠纷,对用人单位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签订合同,以及不履行合同的,要责令其纠正。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以法定货币形式及时足额支付农民工的工资,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县建设环保局应建立建筑领域进城就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7、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为务工农民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责任安全保险和职业病防治等措施。要以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和职业病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等行业为重点,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参加工伤保险的务工农民在就业期间因工负伤的,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8、将进城就业农民的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范围。输入地中小学按就地就读原则接收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入学,在入学条件、收费等各方面均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经济困难、符合“两免一补”条件的学生,酌情减免学杂费用。对外出务工子女返回原籍入学的,当地学校应当无条件接收,不得违规乱收费。9、改善进城就业农民的居住卫生环境条件。县卫生局要定期做好进城就业农民的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工作,建立进城就业农民集中居住地的环境卫生和食物安全检查制度,严防发生群体疫病传染和食物中毒事件。四、强化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10、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统筹管理。建立由县农办综合第2页共4页协调,县人劳社保局、农业局、教文局、经贸委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农民进城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体系。各乡镇要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培训的实施,由各行政村负责组织发动、协助招生和开展文化法律知识补习等基础性工作。11、实行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调整职业教育比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