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扑救森林火灾中的安全工作VIP免费

扑救森林火灾中的安全工作_第1页
1/10
扑救森林火灾中的安全工作_第2页
2/10
扑救森林火灾中的安全工作按照教育计划的安排,今天我和大家共同交流的题目:扑救森林火灾中的安全工作。■森林火灾简介,目前世界每年发生火灾约22万次以上,烧毁森林面积640多万hm2,约占世界覆被率的0.23%以上。在我国,森林火灾已成为危害森林的诸多灾害因子之首,森林火灾日益频发,给扑火队员造成的危险性也就越高。在灭火战斗中,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可以降低人员伤亡率和死亡率,使灭火人员明确在危险火环境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保持清醒的思维,从危险火环境中顺利逃生;另一方面,掌握其相关理论,还可以使灭火指挥员提前作出判断,预想其后果,不进入危险火环境,远离火的威胁。灭火作战是人与自然的抗争和搏斗,危险是时刻存在的。但是,火对人真正构成生命威胁,造成伤害,还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的过程、一定的时间。■一、灭火人员伤亡过程及原因:■(一)灭火人员伤亡过程在灭火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有一个过程。伤亡事故发生的过程是:正常发展的火线,在复杂的地形、恶化的气象条件和燃烧物质的综合作用下,火势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突发性改变,使灭火指挥员、灭火人员惊慌失措,指挥失控,盲目冲击,烟尘和热辐射很快对人体产生直接的伤害作用,直至中毒昏迷和窒息,最后被烧伤或烧死。■(二)灭火人员伤亡原因影响灭火人员安全的几种林火行为:1、高能亮火;2、飞火;3、火旋风。■从客观上讲,灭火人员发生伤亡主要是由于林火行为的突然改变导致,一是火的蔓延速度突然加快;二是火的蔓延方第1页共10页向突然改;三是火强度突然加大■1、误入险区。是导致灭火人员伤亡的根本因素,是灭火指挥员和灭火队员,对火场危险环境的形成要素无知所致。我们知道,形成火场危险环境区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果对形成危险环境的火强度、地形、植被、气候变化特点、规律不掌握和不了解,就不能针对火场上的火势、地形、植被、气候变化等情况,判断哪个区域是危险区,哪个区域是安全区,就有可能被小火所迷惑,误入危险地域之内,当火势突发变化时,惊慌失措,找不到避险安全区导致烧伤、烧死。■2、避险无知。是导致灭火人员伤亡的直接因素。险境的形成具有突发性特点,瞬间火势变化造成人员伤害。大部分人认为,人,是被火烧死的。从表面上看,这是事实,但是这个事实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和原因的,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对这个过程和原因的不了解和无知,或者说是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才会有接连不断的伤亡事故发生。如:烟呛、中毒、昏迷,烫伤,呼吸道被热浪烧伤,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所造成的,对于这些常识不了解,怎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去预防呢。又怎么能够组织应急避险技能训练呢。所以说,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没有过硬的技能和有效的防护措施,靠勇敢和无知必然要造成伤亡。■3、指挥失误。是造成灭火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火场上灭火队员在没有个人防护装具的情况下遭受大火袭击,造成群伤、群死的悲惨局面,80%是由于指挥失误所致。有的指挥员本身也葬身在火海之中。指挥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判断失误,二是决策失误,三是布署失误,四是避险失误。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指挥员对灭火基本理论常识不了解,对地形、植被、小气候的变化特点与影响火的行为变化规律不掌握。不能科学分析判断火势大小,不能科学部署兵力,不知道哪是险区险境,不知道队伍人员情况,甚至不知道什么火该打,什么第2页共10页火不该打,见火就冲,或是见火就跑。这样的指挥员去指挥灭火作战,是必然要造成人员伤亡的。■4、疲劳混战。是造成火场人员伤亡的直接因素之一。我们现在采取的灭火手段,是直接灭火手段,是人与火的直接抗争,危险是时刻存在的。灭火队员是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吃不好、睡不好的状态中,在浓烟热浪薰烤之下的高温作业。人的体力消耗大,人的精神也极度紧张,加之劳动强度高,灭火队员流汗过多,这时灭火队员因体内大量糖盐流失,火场上极易造成眼冒金星,四肢无力,导致瞬间昏迷倒地,造成人身伤害。另外一种情况是,当火线上火势突变,造成灭火人员心里压力过大,导致战法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扑救森林火灾中的安全工作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