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试题研究】(一)(2017 年无锡卷)黑白双风暴(9 分)① 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② 19 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 年,90 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 世纪 30 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 年爆发 14 次,1933 年达 38 次,1934 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 1/3。1935 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 2400 公里、南北宽 1440 公里、高约 3公里的“黑龙”,3 天中横扫了美国 2/3 的地区,把 3 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 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③ 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 1954 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 年之内开垦了约 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 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 年 3 月和 4 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 20 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④ 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 10 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 年间湖岸线后退了 10 至 20 公里,咸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 60% 的新垦区, 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12•阅读第②自然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 6 个字)(3 分)【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