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反应之三:放射性脑损伤放射性脑病(REP)又称放射性脑损伤,由 Fisher 等于 1930 年首次报告,是一种行头颈部放射性治疗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害,发病率低但预后很差。放射性脑损伤包括:脑水肿、表现为疲劳或嗜睡综合征的亚急性反应迟缓,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及脑白质坏死。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单次高剂量照射,照射体积大,同步使用或之前应用神经毒性药物(如甲氨蝶呤),年轻患者,既往存在高血压或糖尿病引起的血管性疾病。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目前还存在较多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学说。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学说(主要是海马区和颞叶神经元的损伤)自由基损伤学说血管内皮损伤学说免疫损伤学说急性不良反应系血脑屏障被破坏,导致脑白质细胞间隙内血管源性水肿。亚急性延迟反应与少突胶质细胞的短暂脱髓鞘有关。远期不良反应主要与小血管异常,脱髓鞘及最终坏死有关。目前研究热点:海马的保护海马是出生后神经发育的主要部位,是与人脑记忆密切相关的重要结构,是学习记忆的结构基础,也是认知功能形成过程的关键环节。海马结构是脑组织中对射线最敏感的区域,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有广泛的联系,接受来自视、听、触、痛等多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利用与大脑皮层形成多个神经环路,参与整合外界信息向中枢传导。研究证明对该区域的照射会减少细胞增殖及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海马神经发生的中断会导致记忆功能的减退甚至障碍,影响与海马相关的学习、记忆、空间信息处理等功能,表现为认知功能异常。海马结构详解,有兴趣的仔细看,没兴趣的略过:海马结构(HF)位于颞叶内侧,侧脑室下角底部深面,为三层结构的古皮质,由海马、齿状回、下托和围绕胼胝体的海马残体组成,一般情况下将海马、齿状回和下托在结构和功能上视为一个整体,其中海马、齿状回为主要构成部分。海马也称海马本部或 Ammon's 角,位于侧脑室下角底部,在冠状面上呈 C 字形,与齿状回相连共同形成 S 形结构。海马表面覆有一层室管膜,膜深面的白质为海马槽,其纤维向后内方聚集,形成纵行的海马伞,与穹窿脚相续。海马大体解剖又可分为三部分:①头部或前部,有 2〜3 个扩大呈隆凸状的海马趾;②海马体或中间部,即与侧副隆起相对应的宽度约为 1cm 的一段组织;③尾部或后部,与侧腹三角相对应,逐渐变窄或消失于胼胝体下面。齿状回为一条狭长的皮质带,因在内侧的游离面上有许多横沟,形如齿列,故得名。除内侧面外其皆被海马所包绕。下托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