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以曹丕、曹植及刘勰的赋论为中心的开题报告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进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赋文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文学的一个流派,赋文从汉初开始风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了更为厚重的历史底蕴,同时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本篇开题报告将从曹丕、曹植及刘勰的赋论入手,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文的新变进行探讨。一、曹丕的赋论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也是当时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赋文颇具特色,在文学理论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曹丕在其《典论》中提到:“汉赋之法,则以七言为尊,至李广而已”,这是对于两汉赋文的一个总结。而在自己的赋作中,则更加注重感情的表达,借助于描写自然景物来体现主题。同时,曹丕也提出了“思旧怀古”之说,将赋文与古代先贤的文化传承联系起来,为赋篇增加了文化内涵。二、曹植的赋论曹丕的儿子曹植同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赋文则更加重视个性表达和艺术性的展现。曹植在自己的赋作中,常常使用丰富的比方,升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力求赋文达到一种完美的艺术表现。同时,曹植也提出了“夸志”之说,赋文应该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感情,而非简单的描写。三、刘勰的赋论刘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也对赋文有着独到的见解。刘勰认为,赋文应该借助修辞手法来表现主题,并且赋文的表达应该具有情感色彩。此外,刘勰还提出了“形神兼备”之说,赋文不仅要在艺术上达到完美的表现,同时也应该贴近现实,引导读者对于现实的体验和思考。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文学表现和理论进展上也具有了自身的特色。曹丕、曹植及刘勰的赋论体现了这些特色,他们对于赋文的进展和创新具有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