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常见的类型和训练方法 育新小学 耿擎 解决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解答应用题。由于解决问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所以成为小学阶段学生最难以掌握的,最灵活多样的题目类型之一。 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兜兜转转地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解决问题的几种类型和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根据知识基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 与计算相结合的解决问题。 从学生初步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开始,课本上就出现了以各类计算为主的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每个秋千上有2 位小朋友,有4 个秋千上,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教学这类题目时,就需要老师充分的让学生理解每个秋千几个人,有几个秋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要用乘法,而且在教学这类练习的时候也要反复的说题意。对于二年级的老师来说会注意到这点,训练很到位。可是到了三年级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这类的分析就会少很多,老师们的精力会大部分集中在让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上,这使得学生对于乘法这类题目的理解上没有形成思维定势,所以到了五年级学习小数乘法和六年级的分数乘法时,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也就容易出现学生对于分数应用题难于掌握的问题了。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出示多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