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启篇读华章卢南辉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有数十篇,从先秦到两汉到唐宋到明清,绵延几千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进展史。从内容看齐集了诸子百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精粹。这些脍炙人口,人人都能诵读的经典篇章,沉积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很荣幸在我们组集体备课活动中,由我主讲《诫子书》。诫子书仅八十六言,是诸葛亮 54 岁将出兵伐魏时写给 8 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借以教育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成为自己所期待的人。在备课时我曾查阅了大量资料,又结合我校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刚上七年级学情有限,所接触的文言文又不多,加之本文在内容上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备课时我料到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困难,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采纳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听准字音、停顿、语调;朗读--读出文言的韵味;译读--读懂文言的意味;赏读--读出文章的美点。并且在译读时再次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先自学再合作沟通探究,给学生以自学的空间,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沟通文章字面意思时,果真如备课前预想的一样,不少学生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出了质疑。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此句时并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夫”“君子”,这时就有学生回答出来“夫:语气词,无实意”“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静”“以”的意思,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将前半句翻译了出来,之后我又找了程度不太好的同学根据刚才的方法译出了后半句,及时给予肯定。在弄清文章的意思的基础上,我指导孩子去朗读,这时的朗读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读通顺,而是在读中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进诸葛亮的内心世界。在赏读环节,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只有 86 个字,但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 你们认为该是文中哪个字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静”字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开了学生理解本文的课眼,从而使本堂课教学有了核心点,有条不紊,整节课围绕着“静”,将《诫子书》的内涵一一打捞。在拓展提升环节,我让孩子们根据对诸葛亮的了解,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品行,谈谈诸葛亮本人最喜爱的可能是其中的哪两句?很多学生都认为应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问到理由时有的学生就很巧妙的分析说“诸葛亮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他希望他自己的儿子也能够淡泊名利,静心专一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