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传· 小引 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学史,仿佛一部男性作家专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被界定在第二性的附属地位。女子无权参与社会生活,更不可能干预仕途经济大事。在封建正统观念下,男子写诗作文天经地义,而女子学诗作文却是不守女德。多少女子的才情被深深庭院禁锢,多少女子的诗心被“女子无才便是德”压抑为一口口荡不起涟漪的枯井。 幸好出了个李清照! 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个份量极重的砝码。她的创作数量与任何一位男性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仅凭她的传世之作,就可在文学史上占据一个专席。不论其题材的广度、思想的深度还是艺术技巧的高度,都让世人刮目相看。这位被当代台湾学者推崇备至、盛誉为“词国女皇” , 的杰出女性,以她横溢的才情,独树一帜的作品,“睥睨前世” 她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词文造诣都很深,还精于考校金石,又通音律、善博弈、懂教育乃至医药,是直令须眉汗颜的全才。凭她仅存的诗词,就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媲美,亦可与陶渊明、杜甫、李白、韩愈、李长吉等前代风格大师比肩。她创立的“易安体”,甚至连辛弃疾都仿而效之。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成长环境 公元1084年 ( 宋神宗元丰七年 ) ,在山东章丘明水镇,诞生了一个后来取名叫李清照的女孩。 李姓一族,在当地并不是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但却是齐鲁一带很有名望的书香世家。50年后,李清照在一首长诗里写了这样的诗句:“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诗句不仅明确告诉我们她“父祖”的名望,还颇为自豪地把父祖的名望与齐鲁大地悠久而丰厚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稷下”,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是文化十分发达的地方。当时,齐宣王在这里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任其讲学议论,于是学者云集,学术空气十分活跃,“稷下”也就成为荟萃各学派学术成果的文化中心。 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齐鲁学风培育出来的一个典型学者。 他博学多才,最为时人推许的是文学成就,在经学、文学理论、历史学、佛学诸多方面均有突出建树,撰于宋哲宗绍圣二年 ( 1095年 ) 的《洛阳名园记》是当时广为传诵的名篇,其文格的高雅,为人们称颂不已。篇中有句云:“洛阳可以为天下治乱之候”,待后来洛阳沦陷,世人皆以为格非有先见之明 , 其言“可谓知言哉!”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是宋代状元中最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