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例谈数学教学内容的简化_ --------------------------------------- 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是否能“数学地看问题”和“数学地思维”,而不是仅仅体现在是否能解决数学难题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行数学教材中那些对学生来说犹如“天外来客”般的难以琢磨的内容是要简化的,那些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但效果普遍欠佳的内容是需要简化的,那些偏离《标准》要求的内容是需要简化的……一言以蔽之,那些对学生终身进展价值不大的教学内容需要科学、合理地简化。 一、 数学用具的简化 模型、图片、工具等数学用具,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支架。科学、合理地简化数学用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以《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为例。据笔者调查,执教过这一课的老师普遍遭遇过这样的问题:虽然他们绞尽脑汁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反复强调“与角的一边重合的 0 度刻度线假如在内圈,就读出内圈上的刻度;假如在外圈,就读出外圈上的刻度”,可一遇到具体的量角、画角操作,学生依旧混淆不清,问题百出,要么将钝角量出了锐角的度数,要么把锐角画成了钝角的样子……对此,老师很无奈,学生也是一脸无辜。于是,笔者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混淆不清?有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现状呢?虽然一时没能找寻到理想的答案,但总感觉问题可能出在量角器上。笔者揣摩:是不是量角器的两圈刻度给学生带来了不便?倘若量角器只有一圈刻度,结果又会怎样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借用四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了实验教学:A 班学生使用有内外圈刻度的旧量角器,B 班学生使用修正液涂抹掉外圈刻度而只剩下内圈刻度的新量角器(如图)。 同样的设计,同样的老师,基本同样的学生,却出现了不一样的课堂:在 A 班课堂上,教者虽然小心翼翼地组织了多次练习,训练学生摆放量角器的位置以及确定内外圈刻度的方法,使他们体会根据角的开口方向摆放量角器的技巧,但仍感觉有些纠缠不清。而在 B班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很顺利,连度量不同开口方向的角这一难点内容也轻松解决了。学生也认为只有一圈刻度的量角器让人一目了然,只要“将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一条边和 0 刻度线对齐,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刻度,”就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课后,笔者分别在这两个班和另外两个五年级平行班组织了同样的检测,结果显示:使用简化后的量角器,更便于学生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正确率也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