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小班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行为与活动的准则。规则意识就是要让全体幼儿都能有发自内心的、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自主性的区域游戏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的发展速度来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是,完全的自由环境和材料、时间的选择往往让一些规则意识弱的幼儿产生不良的效果。尤其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没有规则,都被宠着长大,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受同伴和其他活动的干扰,没有重点、没有意图、没有规则意识,从而直接影响到区角活动的质量。反之,幼儿园区域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互动环境,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记得小班幼儿在上学期开展的自主性区域游戏过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场景一:自我为中心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因此娃娃家里的小朋友经常会人很多,只见他们自顾自地玩着烧饭、抱娃娃的游戏。我问婷婷:“你是娃娃家里的谁呀?”,她回答我是妈妈,我又问:“爸爸是谁呀?”她看看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指着飞飞说是他,我再问:“那其他的男孩子是谁呀?”她回答不上来。我转身去问男孩子们:“你们谁是爸爸”,结果每一个孩子都对我说他是娃娃家的爸爸。场景二:场面混乱。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所以我们在区域游戏的材料提供上同种玩具投放了较多的量,尽量满足幼儿需求,避免争抢。但是材料一多,玩的小朋友也多了,孩子在区角里翻来倒去,几十分钟后活动室里就乱作一团了。娃娃家的蔬菜水果、锅碗叉勺桌上、地上随处都是,生活区的豆豆、珠珠洒落一地。场景三:随意性大。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游戏随意性大。他们通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就来不急整理就换游戏了。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但不利与孩子主动构建知识,而且老师通常也是顾此失彼,忙到最后还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收拾残局。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幼儿构建自主性游戏的游戏规则。首先,我们先找出发生这些状况的原因。我觉得这主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如: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情绪仍不稳定,容易冲动。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影响。无意性占优势,注意不稳定,易受干扰。由于注意水平低,儿童的观察目的性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等等,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的行为和状态,因此会产生上述的混乱状况。同时,《课程指南》中指出: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0—6岁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定使用材料和空间的必要规则,并督促遵守。从上述定位看我们不能生硬地对孩子提出游戏规则,让孩子来遵守,游戏规则不同于生活规则,不具强制性,是教师要与幼儿一起积极互动,共同构建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课程指南》等纲要性文件那么那么怎样和孩子一起构建自主性区域游戏的游戏规则呢?创设环境,教师适时地介入游戏,进行语言指导,在指导时要注意自主游戏的特征,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起来协商,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同时也可采用一些小方法来慢慢规范孩子的游戏行为。我在班里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1.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规则暗示法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规则的暗示包括对每个区活动人数的暗示,操作时间的暗示,操作内容的暗示等。如我在每个区的入口处粘贴数字,当幼儿的自画像在数字旁插满时,其他幼儿就不能再进去活动了。它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当幼儿的游戏愿望与区角环境有冲突时,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