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六年级手工教学工作总结 第 1 篇:六年级手工制作教学总结六年级手工制作教学总结 ——————杜生旺 随着我国素养教育的全面推动和课程改革的深化进展,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手工课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包括折纸、剪纸、布贴、泥塑等,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以往手工课都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现在的手工课主要是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意愿及锻炼手的协调灵巧。在实际授课中,一些老师忽视儿童对手工作品造型的认识和审美感受,所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儿童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变为“劳作”课。那么,如何在手工制作课中培育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由此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校开设了动手实践课——手工制作校本课程。 手工制作是一种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美工活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有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是锻炼学生制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美术、综合实践、动手、科学、音乐课等,我们都会有手工制作的需要,而在手工制作中我们要如何创新呢?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主动制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亲近实践。 以下是我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手工制作的一点思考: 一、传统手工制作的弊端 手工的对象十分丰富,包括纸、泥和各种可以用来加工造型的废旧材料(如废旧纸箱、药盒、蛋壳等)。手工制作教学中的传统做法是在学生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脑中构图或构思,这个构思包括选择形象、在头脑中改造所选择的形象、筛选最佳方案,然后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饰。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先在头脑中设计一个新形象——制作物品的表象,在形象指挥下,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加工改变材料,使其与头脑中的形象一致。把头脑中的形象外在化、可视化,可以说是学生制作的心理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老师往往会提供现成的范例,和恰到好处的材料,会省略表征转化这一步,直接依“葫芦画瓢”,从而使整个制作过程简化为:感知——模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