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感悟神奇——《女娲补天》朗读教学片段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段阅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讲述了自己的外孙女三岁时爸爸来接她,而别的小朋友也跟着跑出来,她竟然对别的小朋友说:“这是我的爸爸又不是你们的爸爸,真是不可思议”;五岁时能流畅地朗读近千字的童话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能联系上下文蒙得十分准确;幼儿园几乎所有老师都评价她“具有语言天赋”。原因是于老师的女儿也就是小孩的妈妈在她刚出生时就按照美国名著《朗读手册》作者吉姆崔利斯的方法在做——每天给孩子读二十分钟的书,六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于老师用身边真实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靠有声语言进行,朗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语感的行程,有助于理解。更有专家研究指出: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课文的规范语言就基本上属于他了……朗读对于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之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当以读为本已深入人心!然而,语文老师在积极践行“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时,进展并不顺利。朗读训练与指导的实时性、有效性等诸多尴尬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困惑、束缚着课改老师,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构建。2011年秋,襄阳市本色语文之子课题《朗读训练与指导》课题实验在我校全面启动,历时两年,如火如荼,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有所建树。今天,借市教研室高效课堂课题研讨会这个平台,我想与在座各位分享杜杰老师执教的《女娲补天》几处关于朗读训练与指导的精彩片段。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精读课文《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是篇神话故事,学习本课,要完成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轰隆隆、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等词语;学习语言文字,读懂故事,感受女娲的勇敢、善良以及了解神话故事传奇、敢于想象的体裁特点三个教学目标。杜老师执教时,以读为本,读中体验,读中感悟,高效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一、激趣导入——读课题。学贵有疑。课改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生学会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不仅可以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有提纲挈领领会中心等作用。杜老师的课堂教学很好的注意到这一点,且渗透极好。铃声响,课伊始,杜老师用三年级学生及其喜爱的动画短片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指导写“娲”字之后,杜老师要求学生响亮地朗读课题,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学生思维聚焦课题,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自己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女娲补天;有的说自己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翁是女娲;更精彩的是有个孩子说天怎么能补啊,说明这篇课文是个神话故事。杜老师给予肯定,继续提问:“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发散,开启思维。有的学生说自己想知道女娲怎么补天;有的学生问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还有的学生问女娲把天补好没有。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节课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课题质疑开始,为探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纷纷进入“研究”、“探索”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自然毋庸置疑。二、预习检测——读词语。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于永正老师有字为证。他说:儿童能认字了,要从书本中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这叫“学得”,“学得”语言靠朗读。为什么?一者儿童的思维靠有声语言进行;二者,读出声音来,大脑就多了一个接收信息的渠道——耳朵。默读,只有一条渠道——眼睛。我也想举个有趣的例子:家里新添了一样高科技产品,在没有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怎样使用产品?我们只好借助说明书。读到某一条比较复杂的说明时看不懂了,怎么办?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你会不服气地睁大眼睛,嘿,什么意思啊?这一条,于是乎为了努力地看懂它,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