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国学经典《高校》读后感 《高校》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商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高校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高校》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高校读后感(一) 朱熹在高校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高校》之书,古之高校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高校》这部书,是古代高校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高校》。 《高校》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现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规律分明,层层推动。"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到达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第 2 页第 1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妙和善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头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公平给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和善美妙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德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排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擅长政权结构,易于统治,听从管理。"假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由于'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