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东莞市虎门中学何路燕内容摘要:中学地理在高中和初中阶段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初中阶段以学习“是什么”为主,侧重于地理现象、概念的学习,而高中地理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侧重于地理原理的分析、地理过程的理解、规律的归纳,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加大,要求加高,难以适应,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极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地理教学内容上探讨初高中的衔接,先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问题出发,提出衔接策略以及要注意的问题。一、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启发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初中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是学习高中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要做好初高中的地理教学内容衔接工作,实现初高中教学的顺利过渡。二、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初高中教学内容结构编排差异不利于初高中的自然过渡图1地理(7——9年级)从图1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分四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侧重于从区域的角度来讲,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分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共四册,七年级上册主要从世界地理的角度介绍陆地海洋、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下册对世界某些区域进行具体学习;八年级上下册主要讲中国地理,而高中地理内容分为十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核心内容,如必修1是自然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必修2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还有选修部分也是各成专题,比较初高中内容编排的结构,可见,初高中内容结构安排各成系统,整体来说连贯性比较缺乏。美国课程标准含有六大要素,十八项标准,根据k一4,5一8,9一12年级三个阶段来分别制订,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部分以六大要素,十八项标准为主轴,贯穿于中小学各年级(k一12)之间,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通盘考虑和安排,体现了标准的连续性,同时标准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层递性,随年级提升,在深度和难度上而逐步提高。美国课程标准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地理学习的连贯性,衔接比较自然,值得学习。(二)初高中共同涉及的内容,初中要求低而高中要求较高,衔接出现瓶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有很多方面都以初中所学内容为基础,但在难度和要求上又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同一内容难度深浅有很大的差异,初中阶段以学习“是什么”为主,侧重于地理现象、概念的学习,掌握地理感性知识。而高中阶段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理解“为什么”,侧重于地理原理的分析地理过程的理解、规律的归纳,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初中到高中,难度上了一个台阶,知识容量大大增加、要求也上了一个台阶,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衔接难度加大。如对地球运动这节内容: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高中衔接问题自转:概念、方向、周期、昼夜更替;公转:概念、方向、周期、四季、五带的划分1、自转:除了初中的,加上了自转的速度2、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3、公转:除了初中的,加了公转速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4、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五带的划分。5、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初中关于地球运动方面,只需要了解自转与公转这两种远动形式即产生的现象,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而高中不但要求掌握自转、公转特点,还要重点把握自转、公转的联系,以及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难度大大增加。总之,初中的内容浅显易懂,高中内容综合复杂。所以,学生进入高中,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会显得不太适应,衔接出现瓶颈,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衔接工作。(三)初高中地理有些知识欠缺衔接和过渡。初中未曾涉及,高中却要求重点把握,而知识本身难度较大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以必修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