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评述与综述》说课稿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徐灵均大家好,我是上海商业会计学校的徐灵均,这次非常荣幸能作为上海教委教研室“匠心匠艺“优质课堂建设活动语文学科的发言代表,以《复述、评述与综述》为课例,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听说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实践心得。为了将“心”和“艺”切实贯穿在听说教学中,我始终致力于精准设置目标,精心开发素材,巧妙设计听说任务,以此来保障学生拥有真实的听说学习经历,陪伴学生从听到、听全、听懂,到说出来、说明白。在以往的听说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听说材料捉襟见肘,价值不丰。这些材料多来自普通生活场景,语境内涵不丰赡,不能有力助推学生提高倾听层次,也难以帮助学生吸纳经典语料,丰实语言储备;二是听说活动热闹有余,习得不足。学生看似在课堂上有大量的语言输出时间,却没有高阶的语言思维训练。三是听说指导,流于浅表,即时不力。学生在听说课上的生成无法留下痕迹,难以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聚焦和教学指导。针对听说材料的问题,与其去生活中寻找,不如就以教材为源头,寻觅活水。这次我们创造性选择了《论语侍坐》篇作为材料,这是一次经典的师生对话,既饱含了儒家文化的礼乐春风,又充满了语言的机巧智慧,加上其本身就是以“语录体“的形式被记录保存下来,所以非常适合作为听说材料。在课前,通过APP向学生推送了孔子与其四个门生的简介,要求把握基本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以及相关信息等。同时也推送了乔刚名师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共同开发制作的复述和综述小微课,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完成课学前准备。以《侍坐》作为听说课,已不是第一次尝试,所以特别请上一年级的学长,结合上学期听说学习,进行《侍坐》情景剧拍摄,将原来的文言文文本转化成能贯穿课堂学生听说活动的材料。针对听说活动组织的问题,本次听说课设计力在突显活动的层次感,聚焦学生听说实际问题,由浅入深,逐层突破。在复述教学环节,我将情景剧分为三段播放。首先只播放孔子和子路的问答片段,要求学生对这一单一对话进行复述。单一对话复述,由于内容较少,我预判到学生会出现原话复述、甚至是背述的情况,这当然不符合复述的教学要求。果然,学生在复述的热身活动中,的确出现了原话背诵、仅能记取片段复读的倾向。此时我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提示学生要把握对话主题和关键信息,听记辅助信息。这个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听说情境,并通过同学间互相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对复述要听记哪些信息和如何听记信息,有清晰的认识。第二段视频播放的是3个学生与孔子的对话。在播放第二段复述材料前,我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预测接下来三位弟子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倾听意识,即随着对话的发生,听者要不断通过预判来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听记中。这段听说材料长,所以学生不可能靠记忆进行原话复读了,必须根据话题和对话预测,主动抓取关键信息。在这个活动环节,学生能主动地根据国家规模、国情现实、治国手段等有目的地去抓取关键信息了。正因为有了预判在先,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发现,虽四个弟子发言各不相同,但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回答的方式是基本一致,但最后发言的曾皙却没按常理出牌,只是描述了一幅暮春出游的画面。能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就是听的意识和听的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听到的信息是不是就能等同于说话者的原意,一个高明的复述者,是不是就是向传声筒一样把说话者的话重复一遍?学生意识到,必须结合说话者的身份、性格等,边听记边融入自己的理解,要听出言下之意。为理解这四位弟子的表达,课前推送的APP提供了一扇窗口,学生主动将课前学习获得的信息和听记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根据老师“理解性复述”的说明,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了诠释复述的训练,此时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冗长信息的简单复述,开始有意识地开始采用原意概述的方法,让表达变得更加凝练和精准。在临近尾声时,我结合专业特色,设计了一个综合任务“有一日,德国来访的学生在学习图书馆看到当代画家程宗元的画作《侍坐》,饶有兴趣地问你画面背后的故事,请你用今天听到的《侍坐》对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