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道德失范成因分析与科研道德建设对策思考 近年来,科学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阐述科研道德失范的内涵,分析科研道德失范的表现及成因,并从用国家目标引导科技人员塑造科学精神、培植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淡化“官本位”思想、 形成政研分离的科研体制、建立严格的科研管理和监督制度以及重视民间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科研道德建设的七条对策。 在科学社会化、科研职业化、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道德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科研不端行为屡屡被披露,且有蔓延趋势,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中国科协举办的历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科学家始终是公众心目中声望最高的群体;但是2007 年发布的第六次调查结果显示,科学家已经退居第二。究其原因,李曙光院士认为,主要是科学研究的不端行为逐渐增多;学术泡沫现象日趋严重;科技论文数量大增,但引用率不高;科技论文内容雷同,缺乏创新等【李曙光,做一个有良好声誉的科学家——从另一个角度谈科学研究职业道德,光明日报,2007.9.12】。因此,重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依赖的良好科研道德,成为众多人士特别是科学家们在痛心疾首之余的深刻反思,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科研道德失范的内涵及表现 (一)科研道德失范的内涵 科学道德问题纷繁复杂,当前国际上把其中最典型的、较严重的问题归结为科学不端行为,而发达国家科学界近年来又把科学不端行为的范畴严格限制在伪造科研成果、弄虚作假和剽窃抄袭三个方面【吴善超,孟辉,张存浩,中国科技界关注科学不端行为,中国之声Ⅱ:与时俱进,《自然》杂志出版集团,2004.11.18 出版中文版特别增刊】。 2006 年 11 月,科技部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种类规定了五种情形,包括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和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等。2007 年 2 月,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 提出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并明确了6 大类科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