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生产成本控制实战经验集萃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 2 种算法:(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2、工时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标准工作工时*100%=实际工作工时/标准工作工时*100%3、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4、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16. 关于标准工时表:生产绩效衡量的基本工具就是标准工时表,简单的说,就是每种产品在工厂的生产,都要设定好一个小时的产量有多少,在这一个小时里面,需要投入多少人力来工作,依此计算出标准工时。有些产品是用流水线全自动生产出来的,那么计算出的就叫标准机器工时。【1】标准工时的要求:标准工时是由研发部门和技术部门制定的,一般不用财务部门操心。标准工时是指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合理的劳动强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必须的时间。其中,日本企业规定,所谓合理的劳动强度是指由 45 岁左右的中年妇女能接受的劳动强度就叫合理的劳动强度。标准工时的制定,不同的企业各不相同,但是它应该具备以下 5 项要求:(1)正常的操作条件:这个操作不容易引起疲劳;(2)熟练程度:要求大多数普通的、中等偏上的作业者能掌握,70-80%的人能够做到;(3)作业方法:运用作业标准所规定的方法去工作;(4)合理的劳动强度与劳动速度:适合大多数操作者;(5)质量标准:以满足质量标准要求为准。【2】标准工时表的格式:每一个产品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工时表,包括以下内容:(1)产品类别;(2)产品型号;(3)工时测定人员;(4)目前工时;(6)操作工序编号;(7)操作名称及说明;(8)小时/件(1 件零件或产品要花几个小时来做)(9)件/小时(1 小时能做多少件零件或产品)(10)标准工时计算依据:标准工时数据是根据科学的动作分析、分解统计出来的,有 4 种测定方法,让技术人员操心去吧:① 方法时间测定法;② 工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