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工作情况2011年工作进展及今后四年工作打算敦煌市劳务工作办公室一、“十一五”时期劳务输转工作取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将劳务输转工作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来抓,坚持“政府鼓励推动、政策扶持引导、市场经济运作,城乡统筹兼顾”的思路,坚持就地转移与向外转移相结合,以就地转移和提高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建立考察、培训、输出、跟踪服务、回访的劳务输出机制,健全机构与信息服务网络,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劳务输转渠道,逐步扩大劳务输转规模,全市劳务经济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1、以主攻就地输转和向外输转与就地转移相结合为重点,大力推进劳务输转与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46691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64661人次,就地转移85875人次,创劳务收入累计91492.39亿元。2、以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为抓手,着力培育劳务产业与树立劳务经济典型。我们紧紧围绕发展旅游城市的定位,使我市劳务输转工作呈现出就地转移比例较大,服务于敦煌旅游经济的明显特征。我市月牙泉镇月牙泉村、鸣山村毗邻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从事旅游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月牙泉村共有劳动力387人,从事拉骆驼服务人员264人,从事景区摄影服务的有25人,在停车场从事旅游工艺品销售的38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共有327人,已占到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5%。我市七里镇的铁家堡村、转渠口镇的漳县村、定西村,肃州镇的祁家桥村、魏家桥村等21个劳务输转重点村都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地域优势、产业优势,使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典型村带动、劳务经济人活跃、市场化运行的良好格局。通过树立典型、加强引导与鼓励、积极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从事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民的一种自觉行为。3、以服务敦煌旅游城市发展为目的,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我市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90%是有初中文化程度,从转移就业的情况看,有一定技能或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员不到10%,其中近75%的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并且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针对以上“数量较大、素质较低、技能较差”的情况,我们以旅游服务所需工种为重点,按照合作培训、分工协作,依托优势开展定单式培训,注意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五年共进行技能培训36620人次,共涉及宾馆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烹饪、美容美发、计算机操作、导游、汽车修理、农艺工等17个工种。4、以加快与拉长劳务经济产业链为目标,摸清农村剩余劳动力底数。2008年,根据工作需要,我办安排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各乡镇劳务站工作人员逐村逐户入户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每户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文化程度、技能状况、培训意愿及工2种,外出务工意愿、16-30岁青年劳动力人数等。目前,户户有台帐、村村有汇总,乡乡底数清,为今后做大做强劳务输转工作、拉长劳务经济产业链,开展有序的技能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每年根据人口和劳动力的动态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据调查资料反映,全市农村人口10.14万人,农村劳动力5.28万人,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达3.28万人,其中:季节性富余劳动力1.5万人,经常从事非农产业的有1.78万人、18岁至30岁青状年劳动力有1.59万人。5、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做实做足劳务经济发展统计工作。劳务经济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与否,不仅反映的是一个数字,而且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预测与显示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尺度。我市以做实做足劳务经济统计工作为目的,对劳务经济报表进行了规范与改革,统一采用了由省统计局批准印发的统计报表,建立了以村为单位逐级上报的劳务报表统计体系,实行了乡镇主管领导、劳务站长、劳务站统计员共同签字的报表责任制,统一了全市劳务收入人均工资水平,避免了乡镇之间的不平衡,方便了对乡镇劳务工作的考核与评价,使劳务经济的统计数据与发展更加客观和真实。6、以构建就业服务一体化为要求,建立健全劳务输转工作体系与信息服务网络。伴随城乡就业一体化与劳务输转发展的长期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的需要,我们结合开发公益性岗位,采取公开报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