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以内数的认识》课例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沟通,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假如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新一轮课程目标中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建立具有“主动参加、乐于探究、沟通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本节内容出自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1000 以内数的认识”。是由张店区一名年轻的骨干老师出示。在进行知识探究时,老师把学生分为 8 人一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了 1000 根小棒,橡皮筋若干根。进行了如下操作: 师:你们能猜出有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兴趣高涨) 生 1:300 根。 生 2:我猜大概有 900 多根。 生 3:太少了,应该有 3000 根。 生 4:不对,有 1000 根。 师:那我们数一数吧!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 1:太多了,小组同学一起数吧! 生 2:最好分好工。 生 3:一人数一堆。 师(兴奋地)说:同学们想的办法太好了! 老师这里还有三个要求: 1.小组同学商量好了再行动。 2.小组长要给每个同学分好工,小组每个同学都要出力。 3.数得结果要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 (10 分钟后) 小组开始汇报结果 小组 1:我们一起一根一根数的,最后再把数的数加起来。 小组 2:我们小组是 20 根一小捆,5 小捆捆一大捆。所以我们是 6 个人负责数,2 个人捆,也是 1000 根。 小组 3:我们小组是 50 根一小捆,2 小捆捆一大捆。 小组 4:我们小组是这样做得,4 个同学数,4 个同学捆,10根一小捆,10 小捆捆一大捆,一共是 10 大捆,1000 根。这样看起来也让人很明白。 根据小组 4 的回答,很自然的引出了 10 个一是十,10 个十是一百,10 个一百是一千。 案例反思: 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这一片断中从老师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润物无声的提倡着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学习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着合作的重要性,实现学习互补、思维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假如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